上海建桥学院第五届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研讨会成功召开
 

基本指标  

 
 
发布时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12月17日上午,由上海建桥学院主办,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宋艳华工作室)承办的第五届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研讨会在上海建桥学院成功召开。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学东校、上海建桥学院等高校马院院长专家学者、中学教师代表和青年教师到场参会,围绕大会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江彦桥作开幕致辞。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建桥学院)副主任胡家俊主持开幕式



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江彦桥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雷锋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沃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的要求高度契合。上海建桥学院依托红色场馆进行育人实践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拓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资源和平台,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上海建桥学院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建设单位和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要继续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讨会主题发言第一阶段,由上海宣传通讯主编吕东卉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贾淑品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时代意蕴、发展旨归”为题,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文化思想为经验,坚持以人民为文化主体,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开创了文化工作新局面。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书记陶思亮教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基因重要论述的精神向度、思维向度、价值向度、激活向度多维度视角,指出要使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对中华文化基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院长徐文越教授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途径,在“两个结合”视域中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核心要义、目标指向,对理解思政课教育教学有重要启示意义。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大校刘光育教授,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质“旧邦新命”、“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三个方面,强调了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新的文化使命建构的重要作用,体用一元、体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一以贯之。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指出要用好所在学校、所在城市和周边城市红色资源,校内外联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日常教学中,统筹校内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平台开发实施菜单式实践教学,调动各种力量、资源协同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思政课。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指出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到思政课,要聚焦文化思想内涵价值观、发展观、育人观三方面,处理好整体性与特殊性、主导性和主体性、学理性与实践性三对关系,在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灵魂“触动”、内心“感动”和落脚“行动”,切实增强思政课育人成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吴超教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发各学科领域强烈共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责任使命在肩。作为一种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对未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发展起到重要指导、引领和规范作用,要加强相关系统研究和教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金明教授,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使命感”为题,指出,要从体用贯通的角度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精髓要义,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讲好思政课,在意识形态斗争、思想文化宣传领域更好发挥作用。



上海《宣传通讯》主编吕东卉主持第一阶段主旨发言并进行总结点评,她指出围绕文化思想和大思政课建设,各位专家教授发言研究深入、论述系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对马院建设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和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大思政课既要用好文化资源,又要实现文化传承,培育新一代青年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力量。




研讨会主题发言第二阶段,由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游昀之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为切入,认为当前需要认清三个方面误区:一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还要引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二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挖掘历史文化的根脉。三是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两个结合”是又一次新的解放。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焦凤梅教授,以“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为题,指出要认识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可以从技术规律社会的技术介入、技术工具性属性的功能对接和技术的意识形态耦合逻辑来把握。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趋向表现在思政教育系统的要素在信息技术加持和赋能下呈现一种去中心化、离散性的关系趋向。



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敖天颖副教授,以“挖掘学校场馆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题,介绍所在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场馆资源,如国际乒联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和体育教育博物馆,在思政课中充分利用这些重要场馆,构建以体育德、以体育人的大思政课生动育人场景。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历史教研室蔡宏俊副教授,以“铁军精神”为主题,围绕铁军历史、铁军英勇抗战和铁军军歌等,指出“铁军精神”是一个多视角、多层次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的开放式的精神体系,党员领导干部要继承弘扬“铁军精神”,继往开来、勇于担当。



上海中学东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长孙大盟,对于如何构建真实性的课堂教学,指出,要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开展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真实性的问题。构建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如寻找真实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教学的问题链;坚持真实问题的教学活动法,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还有落实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原则。



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龙燕副教授,认为用好红色资源讲好思政课既要讲清“怎么做”,又要讲清做的依据,既要以问题为出发为导向,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又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辅导员马世超,围绕“和合”思想融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指出,“和合”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和提升社会责任感,可以从外圈、中圈和内圈三个层次将“和合”思想融入高校日常思政教育。



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漪教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上海建桥学院推动红色文化、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情况,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积极开展系列贯彻学习活动,探索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以“三馆”为基础的沉浸式的体验式教学法等,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游昀之主持第二阶段主旨发言并进行总结点评,她指出,第二阶段的发言特点注重宽与广,充分体现了上海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强、思维新和视野广。

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宋艳华教授对本次会议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会议突出特色在于“三好”:一是研讨会主题“好”,当前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恰逢其时,未来还有很多生长点有待深入研究,本次会议各位专家尽抒己见,突显主题、尽显风采。二是与会专家发言“好”,本次研讨会大家高度重视、发言精彩,内容深入、深邃、深刻,围绕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是主持人选的“好”,每位主持人的专业背景和开场、主持、总结都非常专业,为本次会议增彩。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